魏建国:高效统筹防疫与经济发展,中国开放更有力
来源:环球时报
在1月6日举行的魏建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称,国高国开不少外资企业表示已经开始制定集团高层访华日程。效统这是筹防小荷刚露尖尖角,仅仅只是疫经有力开始。过去这三年多,展中中国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放更高效统筹,在华外资企业对此有目共睹。魏建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国高国开自1月8日起,效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筹防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疫经有力今年,展中也是放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华外企纷纷开始抢跑,魏建对中国投下信任票。这些均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那就是新冠疫情暴发三年多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始终保持着对外资的巨大吸引力。
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1.6万亿美元,中国的FDI总额则达到创纪录的1734亿美元。笔者估计,中国2022年吸引外资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今年还可能达到2200亿到2300亿美元,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是我们实现对疫情有效控制的同时,在稳外资方面交出的一份很好的答卷。
接下来,在吸引外资方面还将有三个方向的“并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并举,中西部地区还很可能超过沿海地区;上百亿美元的大项目和10亿美元以下的小项目并举,跨国公司和美欧中小企业并举;高新技术项目和制造业、劳动密集型项目并举。这些“并举”并不是在我国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后“突然出现”的经济趋势,而是过去,尤其是三年抗疫过程中相关优势和潜力叠加的集中释放。
一是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广大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认可。三年来,这一大趋势有增无减。一个充满确定性、创新、公平、公正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市场是全球投资家实现梦想的沃土。
宝马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有超过460家供应商和600多万客户。2021年宝马全球销量为252.15万辆,在华销量达到84.62万辆,占全球的33.5%。中国是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作为德企代表团成员之一,去年11月曾随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中国。就在齐普策访华7天后,宝马集团宣布,将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用于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进行动力电池生产的大规模扩建。宝马已经在中国以北京、上海、沈阳、南京为基础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和创新布局。1月3日,齐普策在2023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中国,宝马的发展战略就将无法实现。宝马坚持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是要增加而不是减少合作,更不会“脱钩”。
像宝马这样已经并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还有很多。它们看到,在疫情阴霾笼罩的时候,中国走出了一条先控制疫情、再局部复工、然后全面复工的最优路径;它们也知道,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及最佳营商环境的建立、外商投资法的实施,以及全国统一负面清单的推出等等,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中国高质量的政府服务让大多数外商投资者感到非常满意。过去三年,相关部门始终持续关注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状况,积极协调解决疫情对它们的经营造成的困难,全力保障在华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不越位、不缺位、准确地到位,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核心这方面,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三年,在华外商对此给予最多肯定。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中国表示,上海工厂2022年仍然保持了高效的生产和优秀产出。根据1月3日特斯拉发布的2022年全球生产及交付报告,特斯拉全年交付量131万辆,其中上海超级工厂2022年全年交付超71万辆,占全球交付的半壁江山。
三是中国这个超级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资本,都倾向于把工厂和研发中心建在自己的最大市场里,并跟随这个市场的动向随时调整、改变营销策略和生产计划,这是资本基于投入最少、产出最大的获益考虑。过去三年,尽管新冠疫情对世界多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一些国家甚至面临产业链“断链”风险,但由于中国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并成为表现最亮眼的主要经济体之一,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也因此继续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拿上海来讲,2022年上海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91家,外资研发中心531家。上海继续保持着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城市的领先地位。随着中国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今年还将有更多外商投资把自己的总部或研发中心搬到中国。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华外资看到,三年来,中国在坚持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仍然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让所有在华外资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吃下“定心丸”。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还需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只要是在中国国土上建立的工厂或企业,不论是国企、央企,还是民企、外企,都会得到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这是外企看重中国市场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也极大优化了中国的营商环境。2020年正式实施的外商投资法,将外资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成果以立法形式予以巩固,明确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营造了内外资平等的制度环境。中央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30条内容17次提到“公平”。
第二,在做好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还需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俗地说,就是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中获得红利。这些很重要。拿标准来说,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主动。我们还将继续推动制度型开放,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第三,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对于各省市自治区,抑或自贸区、自贸港来说,谁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它的下一步对外开放就可以吸引到更多外资。
高度不确定性给2023年的世界经济蒙上阴影,经合组织预测,全球经济今年的增速为2.2%。笔者认为,2023年,中国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不仅将对全球抗击疫情、恢复经济、提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会带给全球发展的希望。笔者相信,中国今年将以8%的经济增速领跑全球,这也会带给国际社会很大的信心。
中国还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满一年。在帮助企业有效利用RCEP规则方面,山东、浙江、江苏等省走在了前面。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出,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此外,我们还将以RCEP为媒介持续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进程,继续推动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这些带来的红利将是巨大的。
2023年,是中国开拓双边、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新开始,中国将继续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疫措施,同时还会有更多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出台,包括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加大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的支持。我们还将深入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相关改革,加大系统性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包括增强整体的创新能力,结合优势资源推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结合,让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国内市场,成为我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底气。(作者是商务部原副部长)
- ·狂进8球!英格兰队与伊朗队首次交锋话题多
- ·动态清零任务艰巨!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18例!病例数连续八天明显下降后,今日又出现突发疫情
- ·重磅!菜鸟发布一份报告,信息量巨大!
- ·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专利公布
- ·中美高层会谈密集展开,经贸国防成为焦点
- ·国家发改委:支持新能源项目与用户开展直接交易
- ·半导体设备巨头齐卖惨:订单积压、收入递延、芯荒难缓
- ·浙江网民规模逾5500万,公共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超98%
- ·金融街论坛热议宏观经济:我国经济整体向好趋势未变
- ·小编最近翻了翻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益”居然接近6.7%……
- ·因10亿债务被追债清盘,“百毒不侵”的花样年极力反对有用吗?
- ·德国通胀率再创纪录新高 欧洲央行面临更大压力
-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称12月份不会是最后一次加息
- ·买买买!618预售争夺战全面打响,今年还有新玩家入局……
- ·北京海淀区新增风险点位公布 涉及美食城、超市等
- ·拒绝用卢布支付 丹麦或成下一个被俄“断气”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