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促成首例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解企业燃眉之急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张漫子)“过去从高校获得技术专利许可至少需一年,北京如今从双方启动协商到协议签订只需半个月,促成成果没想到还是首例‘零门槛’。”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毅说。科技 近日,先使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以“零成本”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专利“阶梯加热红外热破技术测量厚度的用后业燃方法”的使用许可:公司在一年内可免费使用该专利技术,一年后再开始支付第一笔专利许可费用。付费得益于“先使用后付费”这项新政策,解企急该团队已迅速基于专利技术开展新一代产品研发,北京步入转型升级的促成成果快车道。这是首例北京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的首例。 “‘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主要是科技为解决中小企业使用高校科技成果面临的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等问题。先使”北京市科委、用后业燃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说,付费该模式将代替此前“一次性买断”的“先付后用”模式,降低成果转化门槛。 北京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发展速度快、技术创新需求大,理应是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看,中小企业还不是承接科技成果的主体。 首师大科技处处长兼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唐舜说,过去成果转化存在合作机制不稳定、信息披露和交流渠道不畅、成果估值手续多、定价难、效率低等堵点痛点,不仅使高校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充分发挥价值,也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转型阶段对高质量技术供给的迫切需求,制约了科技企业发展步伐。 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近期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多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鼓励高校院所通过许可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授权中小微企业先行使用,同时约定后续收益,降低双方合作门槛,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流动,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唐舜说,政策还引入担保机制,帮企业承担成果转化风险,也保障高校科研团队权益。(完)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工信部: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在石化行业广泛应用
- 鹏华基金:整体评级下滑,混基成重灾区
- 国家统计局:规范不当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推动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
- 全球粮食格局剧变:乌克兰农业“倒下”后 南美嗅到了“扩产”机会
- 7万元可考研“包过”?“技术总监”等人被判刑
- 国家统计局:CPI保持温和上涨的有利条件比较多
- “小灰字”挖坑不断 扫描全能王用户屡被自动续费
- 传言引发招行盘中大跌逾8%,此前两天机构连续折价卖出
- 麦卡锡“上岗”前对华秀强硬,声称将成立“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
- 银保监会:设置好“红绿灯” 坚决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
- 泽连斯基:乌克兰能和俄罗斯打上10年
- 招行行长田惠宇另有任用 在任近九年
- 争得“面子” 重塑“里子”——黑龙江国企改革调查
- 部分获得版号游戏公司经营异常
- 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迎三审 拟进一步完善衍生品交易监管
- 巴斯夫:生产活动未曾中断
- 190亿爆雷?湖南监管:已成立专项小组
- 京东上海大考
- 最后2小时!不及时操作可能亏损超40%…有人刚在这只转债上亏损600万
- 宝马CEO:承诺在向电动汽车转型中不会裁减任何一名员工
- 搜索
-